起初,我并不太懂,他是怎么从一群来面试的歌手中脱颖而出的,长相普通、唱腔普通的他实在没什么出众的地方。
但和他聊过几次天之后,我就发现,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在他身上,你一点也看不到渴望被这个世界接纳的欲望,也没有一点郁郁不得志的愤慨。相反,他就是这样真挚地唱歌,认真地生活。
每次看见他,我的心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字:洒脱。
而我们很多人都是不洒脱的。我常觉得,人生在世,一定要活得精彩,活得热闹,但更要活得潇洒。既能把酒言欢,又能全身而退,不必孑然一身,却也可以一个人灿烂明媚。
而当你把自己的价值捆绑在别人的评论里时,你失去的正是孜孜不倦追求的那份精神上的自由。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你能否在最艰难的时刻走下去。
发小蓉蓉是我的朋友圈里唯一一个真正的自由职业者,是个拍照片的小青年。从毕业后她就没有做过朝九晚五的工作,一直自由自在地飘着,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也经常有人来找她拍点东西。
蓉蓉是我认识的人里最会自娱自乐的人,她出去玩的时候从来不发朋友圈,而是把相片洗出来挂在自己的出租小平房里每天偷着乐,心情好了,就在胡同里拉根绳子,挂出自己的照片,吆喝着让路人都来看她的照片,那些老北京
的大爷大妈们喜欢得不得了。当然也有人说她浮夸,但她从来不在意。
蓉蓉特别喜欢拍北京的胡同,所以毕业之后也没回家和父母同住,而是特意租了一间胡同里的平房。前几天去她家,她竟然把房东的地下室都租了过来,改成了暗室,说打算以后自己洗相片。
每次去她家,她都会拉着我滔滔不绝地讲着相片和胡同的故事,时不时在我眼前挥舞着一张照片问,你觉不觉得我拍得特别美。其实就算她不问,我也想说,她的照片每一张都非常美,不过更美的是她神采飞扬的表情。
每次看见蓉蓉,我就会想起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的,古代知友文学,没有作家,个人完全湮没。洞窟壁画,从不签名。我羡慕无为不签名的时期,潇洒,那时艺术没有潇洒这个词。认可自己,才是我们支持自己走下去的力量。只有你相信自己值得,才会努力,不是吗?
每个人都有被喜欢的需要,所以我们试图取悦这个世界。因为我们不够喜欢自己,才会用别人的喜欢来填补这个空洞,以证明自己是完整的。而当你发现自己不被喜欢的时候,你就会感觉自己残缺不全。
对赞美的渴望,与其说是一种病态,不如说是一种误解。不追求认同,不代表得不到认同。不试图让别人喜爱,也并不代表没人疼爱。
现实里,反而是那些忠于自己的人,更容易得到赞美。比如特立独行的王菲,结婚离婚,分分合合,大家已经习惯了她的自我,连女儿的个性十足都成了理所当然的结果。
而那些喜欢他们的人也越是死心塌地,因为那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认同感。那些只喜欢你表面的人,你其实永远无法取悦。而那些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离开。
有时候,我们把自己看得太过渺小,总是觉得无人喝彩的生活就要被淘汰出局,平凡的生活总被认为无趣。但明明有那么多普通人过着快乐的生活,又有那么多
人开始发现网络世界的无趣。他们不是不渴望精彩,不是不希望被看见,而是终于明白这件事根本不重要。
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赞美就飘飘**,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讽刺就摇摇欲坠。这样的人才有一个稳定的内核。
我和身边很多成功人士都聊起过他们默默无闻的过往。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提到,正是那些无人关注的时刻打磨出了他们今天的光彩。
前几天,看了一则十分不像广告的广告:李宗盛的《致匠心》。广告里,他一个人专注耐心地制琴、写歌。
他说:“二十出头入行,三十年写了不到三百首歌。一个人有多少天分,跟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关联。天分我还是有的,我有能耐住性子的天分。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
我最喜欢他说的匠人精神: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而这正是我们缺少的一种精神,我们学习说话,练习表达,想让自己变得出众,可却常常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却是由那些籍籍无名的时刻决定的。
有个读者曾经问过我,该如何度过初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