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喜欢写东西,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只是自己写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偶尔参加个作文比赛。后来有了博客,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两年才开始认真地给人写稿,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第二职业。
我不是个以文字为生的人,但没有文字,我可能会生不如死。无论读书和写字,我每天都需要一些时间和这些文字在一起,才觉得心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当初没有学一个和文字有关的专业,我总是坚定地回答,写作养活不了我。
这些年,见到不少“90后”的作者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经常想起高中时一个经常把小说夹在课本里上自习的女同学,任性地把所有志愿都报了中文系。当然,遭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强烈反对,中文系以后能干吗呢?赚不到钱,也没什么社会地位。大家都说,即使上不了一本,至少也要选个好专业。
不过她还是任性地去了一所二流学校的所谓“二流”专业,只是为了光明正大地看闲书。
她当时学习很差,几乎不在我的生活圈子里出现,每次看着大家说起她时,都是一副不屑的表情,我当时觉得她很幼稚,喜欢能当饭吃吗?
可是,毕业那天她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毕生难忘。她说:“谁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输得起。”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犯傻的是我自己。在一个最不怕犯错的年纪,却输在了胆怯。比起失败,从未尝试过的那一部分人生才是残缺。
想来,人生的很多悲剧都是我们先预设了结局,荒废了人生。在人生还没有给出答案之前,我们就先否决了各种可能性。而真正聪明的人从不轻易自断前路。
比如好友艾丽。
她在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沉着冷静,她的口头禅就是别着急,我再想想。只是因为这句话,她这几年做了很多在别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事。
毕业之后,艾丽去了一家新成立的广告公司。因为公司刚起步,经验和名气都没有竞争力,四处碰壁。为了争取国际级重量客户,艾丽和老板一年到头不停地在世界各地奔波。
有一次,艾丽的老板听说某法国的中高档服装品牌筹划在亚洲地区做品牌推广,打算聘用一家本土广告公司参与整体广告策划。一心想要拓展欧洲市场的老板,连夜组织团队准备材料。熬了几天,终于做出一套满意的方案之后,突然发现对方内部早有一份备选名单,显然没有
他们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老板琢磨了三天,决定不再浪费人力物力。这件大家都觉得没戏的事最后居然让她给办成了。
方法简单粗暴,她在巴黎最便宜的小旅馆窝了三个月,每天到人家公司去等,和前台、秘书、小职员都混熟了,在被拒绝了无数次后,终于硬生生地把策划方案摆在了CEO的办公桌上。
经常有人问艾丽,她为什么这么冲劲十足,好像从不担心失败,也不害怕自己丢脸。她总说,比起失败,她更害怕自己轻易就放弃。
可能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单凭这一点,她的人生就不会失败。生活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无论多努力,你都未必会成功。但是,很多人的失败都是因为输不起的胆怯。
永远不要用你的过去揣测你的未来,才是深到骨子里的勇气。
但是,和努力相比,下一个结论更容易。你宁可接受一个确凿的否定,也不愿意问问自己,事情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仔细想想,那不过是一种害怕失败的逃避。
我有个远房叔叔,他经常说,“失败怕什么。人生拼的并不是失误率。”也因为这句话,他成了家里的奇葩。
年轻的时候,所有胸怀大志的年轻人都奔向工厂的时候,他偏偏要去学做生意,顶着全家人的反对,去商场里当了一个服装柜台的售货员。那时候,如果一个人从商,全家人都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大家没日没夜地劝他,想尽了各种游说的办法。最终,被他一句话顶了回来:“你们担心什么,失误就失误呗。人生拼的又不是失误率。更何况,没到最后,你们怎么知道结局。”
没过几年,工厂开始渐渐不景气,当初一头扎进工厂里的人都陆续下岗了,而商业却开始蓬勃发展,北京陆续建了好几座大型商场,叔叔的事业也开始蒸蒸日上。邻居们开始暗暗地赞叹他当初小小年纪就这么有远见。
谁料想,好日子没过多久,他就嚷嚷着要辞职下海,借着一个外国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机会,做起了销售代理。这一举动,自然又招来了全家人更强烈的反对,大家都劝刚有了孩子的他老老实实待在国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