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网 > 愿你盛得下悲伤,也输得出力量 > 你不是一事无成,只是没找到自己的天赋

你不是一事无成,只是没找到自己的天赋

,还认为是自己上辈子做了错事,让孩子承受这样的打击,她甚至想辞职陪在孩子身边。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处理过很多自闭症儿童案例的心理医生,她让我陪她去见见。那一天,我很难忘,在咨询室外等待的时候,我见到了几个眼神呆滞、自言自语、手里握着各种奇怪物品的孩子,他们身边的家长无不流露着难以掩饰的焦虑。

还好,医生跟我们说的第一句就是,自闭症的孩子不是不正常,他们只是不能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我知道,这次她找对了人。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所谓自闭症儿童,不过是一群和我们思维方式不同的孩子,他们关注细节,以图像、声音、味觉来思考,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关注整体并擅长逻辑思考。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自闭症儿童具有绘画、音乐或者数学方面的天赋。

我最喜欢的巴西作家保罗甚至无数次被父母送进过精神病院,不过这不奇怪,那种天马行空的文学作品正常人肯定也写不出来。

对于那些被定义为病人的人来说,或许是他们的头脑转速太快,才不想理会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特立独行,但当我们真的与众不同的时候,却会感到恐惧。趋同是因为害怕非议,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所谓的非正常人。从小到大,无数人告诉你不同意味着抛弃和孤立。

为什么人们一面渴望与众不同一面又害怕自己和这个世界不一样呢?

因为评判。

我们总以为,只有可以通往成功的独特才叫天赋,而那些无法得到赞赏的独特只是缺陷。然而,独特就是独特,它不会因为别人喜欢就欢欣鼓舞,更不会因为别人不喜欢而消失不见。它只是给你提供一种机会。善用独特的人可以出众,而压抑独特的人只好收获苦痛。

从小到大,我们被千篇一律的“成功学”教育长大,和别人去比较已经成了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我们习惯比较谁的学习成绩好、谁长得漂亮、谁的工作好、谁的婚姻幸福,却唯独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你天生的出厂设置就是与众不同的。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但其实是我们把他人变成了地狱。因为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

小时候,父母总是提防着你早恋,长大了,人们却责怪你不肯结婚。小时候,老师说,上课不要随便发言。长大了,人们却嘲笑你根本不会提问题。小时候,人们说我们要努力考上重点大学。长大了,社会却告诉你,传统的学校教育根本一文不值。

于是,你困惑了、迷茫了,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这个时候,难免会怨恨这个世界吧。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从小到大,我们都习惯了用群体标准评价自己的人生。成长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你拼尽全力却一步步丢掉独特的自己,因为总有一天你不得不面对来自内心的质问:我到底是谁,我想成为谁。

前阵子,有两个人进入到我的视线:林妙可和冉高鸣。这两个人给人的共同印象就是很假。

林妙可落榜北京电影学院的新闻一度在微博热搜榜居高不下,人们好像又找到了童星陨落的案例。林妙可那段视频采访看得相当难受。无论是不是故意的,但一个即将成年的姑娘还在用十年前的表情,把撒娇卖萌当作讨喜,确实违和感太强烈。

再说冉高鸣。无论是不是为了节目效果,他在《奇葩大会》里的表现都极好地诠释了分裂。你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出戏和入戏。入戏时,满满都是对穷人的鄙视和不屑。出戏时,却是深谙生活之苦的从容和淡然。

很多人都说,冉高鸣败在得失心太重,太在意《奇葩说》给他的同辈带来的名气和光环,所以表演痕迹才那么重。但我觉得,他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不懂真正的“奇葩”什么样。

这几年,《奇葩说》捧红了很多特立独行的人。我想,这档节目的走红是必然的,因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颗奇葩的心,却没有奇葩的胆量。但是真正的奇葩,需要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而不是一张蔑视世人的脸。

很多“奇葩”之所以会走红,正是因为他们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们敢于撕下生活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

活里,你一定也发现了,小时候越是乖巧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过得越压抑。因为生活给你的每一张漂亮的面具都是一座监狱。

至少我有过这样的疑惑。所以,身份危机出现了。在某一天,突然感到害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