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都想做大事,看不上小打小闹的工作。“90后”的表弟就经常抱怨老板对他不重视,总是让他做些打杂的小事。
每次我劝他踏实一点、安心工作的时候,他总用雷军那句别用战术上的勤奋代替战略上的懒惰反驳我。他说,时间应该花在最有用的事情上,因为选择比努力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表弟是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总想比人强、比人好,更想做出成绩让别人高看一眼。他也一直相信成功一定伴随着非凡,发明一个改变生活方式的新发明,设计一个独一无二的新产品。对他这个学新闻的来说,就是跟踪大事件、采访大人物,然后一鸣惊人。
我理解他的苦闷。
重点大学毕业之后,胸怀大志的他无可奈何地进入了本地一家小杂志社,每天写一些无关痛痒的新闻,自然心里不满也无奈。每次看着央视新闻他都心塞。
去年,有个默默无闻的同事被内推到了一家知名卫视协助制作一档节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机会就是一个跳板。他本来以为这个机会一定是他的。谁知道,这个被选中的同事学校没他好,脑子没他活,人缘也没他好,他坚信自己被套路了,心里十分不服气,请了病假,在家闷着愣是一个星期没出门。
恰逢周末,我便请他一起出去吃饭,想开解他一番,谁知道他却突然一本正经地跟我说,自己想明白了,输得心服口服。
原来前一天,主编特意去他家找他谈心。深谈一番之后,他终于看到了差距。虽然过去五年里,表弟比他的同事采访了更多高层次的重要人物,但那些难缠对象的专访他大多以失败告终。
比如一年前,他们杂志曾经做过一期校园欺凌的选题。他本能的直觉告诉他这个选题一定会火,所以他自告奋勇接下这个选题。主编分配那个不起眼的同事给他帮忙。
很快,表弟的热情就受到了重创,他找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通通吃了闭门羹,没有一个人愿意配合采访。失望至极的他跑去跟主编说,这个选题没法做。主编一边安抚他,一边想办法。
三天后,表弟的同事就把采访稿和录音笔
放在了主编桌上。表弟至今都以为是主编动用了什么人脉手段才完成了那个选题。
表弟苦笑着感叹,比落后更可怕的是无知。想想自己真傻,总以为别人的出色来得特别容易。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能让一个平凡的人变得出众的没有哪件事是容易的。不过就是自己不想努力的时候,骗骗自己,成功有一条捷径。
后来,我在电视上见过一次表弟口中那个一无是处的同事,青涩稚嫩的他正在采访一个大人物。说实话,那个场面一点让人羡慕的感觉都没有。大人物一副爱答不理的表情,好不容易开口说一句话,能把人噎个半死。可是,小记者没有一丝慌乱,时不时地自黑开玩笑,正常采访到最后,嘉宾却渐入佳境,越来越放松。两个人像朋友一样聊得十分起劲。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时候,我们只看见别人风光,却看不见他们独自承受了多少艰难。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出色来得轻而易举。无非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可是,现在的人都太忙了,没有时间沉下心来,专注持久地去做一件事。我发现,身边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入行的第一件事都是要弄清套路。听上去,不想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用的事上是一种高效,但当一个人不够勤奋,不愿意努力的时候,所有套路都是弯路。
每个人都有左顾右盼、无法抉择的时刻,因为总是害怕自己选错了路。
我大学毕业前有过好长一段时间,纠结于是出国读研还是先工作。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整天心不在焉,论文搁置了,也无心读书了,几乎每天向各种师兄师姐求教,到底哪一条路才是高瞻远瞩的选择。直到一个师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没有人能告诉你,哪一条路更好。
她看穿了我的心思。其实,我一直想走一条捷径,用最少的努力换取最大的成绩。可我最傻的地方是以为通过别人的经验,我可以算出自己成功的概率,可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变量,我能勤奋到什么程度。
所谓套路,无非就是排兵布阵、谋划战局。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手上一兵一卒都没有的时候,根本谈
不上战略。而你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勤奋。
很多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资源、金钱、时间、精力,样样都有限,所以套路才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