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网 > 有见识的姑娘,活得更高级 > 要对陌生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要对陌生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周末与朋友聊起人生规划,大家一如既往地提到一个说起来都是泪的目标:财富自由。

这四个字,我们说了快十年了,从刚上班的第一天起,就盼着有一天躺着就能赚钱。十年过去了,有人离目标越来越近了,有人却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席间,有人提起刘大神。叫他刘总,不是恭维,他真的在一家估值几十亿的公司当了财务一把手。

他是我们这群人里,离财富自由最接近的人。可是十年前,很少有人记得住他的名字。只是隐约记得有那么个腼腆的男同学,不爱说话。在这十年里,刘总的变化是惊人的。性格依旧沉闷,但事业却是风光无限。十年里,换了四份工作,甲方、乙方换着做,每换一次,职位和薪水就涨一波。

我特别佩服他的魄力。换工作、换老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两年前,他就曾经问过我,要不要跟他去一家互联网公司闯一闯,机会不错,钱给得也不少,做这行永远不会落伍。我心动了。

那时,碰巧我和直属上司有点矛盾,跟大老板聊了几次,他也就是和稀泥地安抚我。于是,我心想,干脆辞职换个环境好了,说不定有更好的发展。没想到,老板

一听我要辞职,给了我一个选择:换组。

我纠结了很久,问了很多意见,最后还是决定留下。老板的一番言论最终说服了我:“我们认识这么多年,彼此都了解,既然条件差不多,做生不如做熟。”

想想是这个道理,我和刘总虽然是同学,但毕竟没有共事过,这些年各自奔忙,真正的了解也少得可怜。那时,我不会想到,两年后,我还是跳槽了。浪费了两年的时间来证明,目光越短浅的人,越喜欢依赖熟悉的环境。

熟悉未必比陌生更好。有时候,熟悉感是一种拖累,它会不停地告诉你,外面的世界不安全,不熟悉的人会欺骗你,它把你困在舒适地带里。

但越有见识的人,越愿意去相信未知的东西,他们不担心受伤,不害怕犯错。反而是见识少的人,害怕陌生,抗拒改变。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正是面对未知时,你有没有放弃一部分安全感的勇气。

一个90后姑娘曾经问过我,她在体制内工作了五年,晋升之路遥遥无期,每天和一群60后、70后的阿姨一起混日子,聊天的话题不是热门电视剧,就是怎么带娃。

她很苦恼。

我劝她换个工作。铁饭碗不是不好,但

未必适合所有人。

她却摇了摇头说:“算了,在哪儿工作都一样。”

我问她:“你怎么知道一样呢?”

她说:“你看看身边那些换工作的人,哪个不是成天在朋友圈诉苦,工作又忙又累,老板、客户都很难搞。没有一份工作不难受啊。”她一边说一边叹气。

我又问她:“什么样的工作,你才愿意换呢?”

她说了一句,当时我就傻了:“我想找个知根知底的。”

按照这个标准,她可能这辈子都换不了工作了,因为最知根知底的,永远是现在的工作。

不过,我还是继续问她:“你去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应该会给你介绍公司的情况吧?”

她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老板的话怎么能信啊。我只相信熟人。”

她的话,让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活在熟人社会。他们之所以不相信未知,也不愿意改变,不是因为懒散,而是被一种熟悉的确定感麻醉了。

比起理想中可能出现的喜悦,他们宁愿承受现实的痛苦。因为熟悉就会让他们觉得安心,他们相信自己看见的东西,相信熟人说的话,却从来没有想过,全部这些加在一起也不过就是河伯观海,

井底之蛙。

熟悉,其实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拖累。

万维刚在专栏中曾经提到过美国社会学家Herbert Gans的一项研究:他在比较了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后,发现工薪阶层的一个特点是只相信自己的亲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对陌生人有一种自发的敌意。对比之下,中产和精英阶层的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

这种差距,出国旅游的时候感觉特别明显。在国内,坐公交车,售票员像防贼一样盯着乘客,稍晚一点买票,就一脸不高兴地数落你。在欧洲,费了半天劲,找到售票处,买了票,发现根本没人查票。

有人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