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话,我记到今天。你们的每一次观看,都是对华夏文化的一次投票,这份荣誉,属于你们每一个人。”
镜头扫过观众席,几位举着“苏晨我们来了”灯牌的华夏影迷正在抹眼泪。
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胸前挂着《承影》的电影票根——那是她孙子从国内带来的。
“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我电影之路上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导演、前辈、合作伙伴们。”
苏晨对着台下深深鞠躬:“电影是集体创作的艺术,没有龙哥在片场陪我熬的每个大夜,没有秦正国老师手把手教我‘戏如人生’,没有苏家班兄弟们真打真摔的拼命,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说到这里,他忽然笑了,眼中闪过一丝顽皮。
“很多人认识我,是从动作片开始的,是从……军体拳开始的。”
这句话让全场轻笑,大屏幕上开始回放他当年的代打视频,那个穿着背心的少年,眼神坚定如刃,每一拳都带着呼啸的风声。
“说实话,我从未想过,那套最基础、最朴实的拳法,会成为我人生的起点。”
他凝视着奖杯上的棕榈叶纹路,仿佛看见时光倒流。
“更未想过,它所代表的那种力量、纪律和精神,会伴随我走到今天。”
“这些年,我一首努力将国术的精髓融入电影,不是为了展示拳脚,而是想让世界看见……”
“华夏功夫,是止戈为武的智慧,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是刻在我们骨血里的坚韧。”
台下,一位菲洲导演频频点头,他曾在纪录片里说,苏晨的电影让他明白“武术不是暴力,是对生命的尊重”。
而在好莱坞制片人席间,有人正在笔记本上写下“文化内核才是最强特效”。
“有人说,我是将国术推向世界的功臣。我不敢当。”
苏晨摇摇头:“我只是一个热爱电影、也恰好热爱国术的演员。”
“我做的,不过是尽我所能,将我所爱、所信的东西,通过光影艺术,真诚地呈现给大家。”
“电影是梦,国术是根,而根扎得越深,梦才能飞得越远。”
他举起奖杯,金棕榈的叶片在灯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这个奖项,对我而言,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接下来,我想拍更多关于华夏宗师的故事,关于丝绸之路的武者,关于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他们才是真正的守护者。”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舞台背景的巨幅银幕上,那里正在播放他历年作品的混剪。
从《承影》的雪山对决到《荡寇风云录》的海战厮杀,从《八极:铁山劲》的市井格斗到《宗师列传·李书文》的半步崩拳……
当画面停留在他18岁打军体拳的影像时,他忽然轻笑,像是对过去的自己说:
“谁能想到,这一切,都始于那套最基础的军体拳呢?”
掌声再次炸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久、更热烈。
这一次,掌声里有理解,有感动,更有对一个时代的致敬。
属于苏晨的时代,属于华夏电影与文化的时代,正在金棕榈的光辉中,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