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时报》副刊,以主角李恪早年在岭南筚路蓝缕、发展工业、抗击海寇的经历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
充满了冒险、智斗和黑科技元素,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连载小说,也进一步神化了皇帝的形象。
《工厂疑云》,刊登于某通俗杂志,讲述一位从警察学院毕业的年轻警官,深入长安城外的纺织厂区,调查一起离奇案件的故事。
其中穿插了对工人生活、工厂管理的描绘,以及利用逻辑推理和格物知识破案的情节,开创了探案小说的先河。
《丝路豪商》,讲述一个普通商人,抓住开元新政的机遇,沿着重新打通的丝绸之路,远赴西域甚至更远的西方,历经艰险,最终成为一代巨富的传奇故事。
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商业智慧,反映了帝国对外开拓和商业繁荣的时代背景。
这些雅俗共赏、贴近生活的新小说,极大地丰富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
戏剧领域,同样焕发出新的光彩。
传统的秦腔、昆曲等戏种依然受到追捧,但演出内容也在悄然改变。
一些新编历史剧,如《北漠烟尘靖》、《万国来朝会》,以宏大的场面、激昂的唱腔,歌颂帝国的文治武功,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长安、洛阳、广洲等大城市,还出现了专门演出“新剧”(话剧雏形)的新式剧院。
这些剧院不再是传统戏台的模式,而是借鉴了西方剧场的特点,拥有更舒适的座椅、更专业的舞台灯光和布景。
演出的“新剧”,剧本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用更口语化的语言,表演更贴近自然的动作和表情,来反映市民生活、社会变迁、甚至工商业发展中的故事。
比如,一部名为《摩登时代》(借用后世名称,意指新时代)的喜剧,就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传统家庭。
在面对工厂招工、电灯电话、女子上学等新事物冲击时发生的种种趣事和观念碰撞,引人发笑,也发人深思。
音乐方面,宫廷雅乐更趋规范宏大,常用于国家大典和庆典活动。
而民间音乐,则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人口流动和商业交流的频繁,各地的民歌、小调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融合。
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在制作工艺上得到改进,音色更加优美。
一些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新乐器,如风琴、小提琴等,也开始在宫廷和少数贵族沙龙中出现。
李恪甚至指示皇家科学院和音乐学院,尝试对这些乐器进行研究和仿制,并探索中西乐器合璧的可能性。
总之,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艺术新格局,正在开元盛世的阳光下,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