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网 > 大唐:开局被贬,我反手狂建帝国 > 第173章 盛世之治!公平、富足与前行的帝国(上)

第173章 盛世之治!公平、富足与前行的帝国(上)

这是一种远超时代局限的、真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执政智慧!

……

帝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以及通过工业、贸易、乃至海外开拓积累起来的庞大财富。

己经让李恪有足够的底气,去编织一张覆盖更广人群的社会保障网络。

“国强,是为了民富。民富,最终是为了民安。”

这是李恪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原有的针对军属、烈属、孤寡老人的抚恤和救济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和完善。

国家养老金体系,开始从最初的仅覆盖退役军人和部分国家功勋人员。

逐步扩大到所有在册的、缴纳了一定年限“社会贡献税”的国营工厂工人、机关职员、甚至部分与国家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的合作社农民。

虽然目前的养老金水平还只能保障基本生活,但这无疑给了无数辛劳一生的普通人,一个安稳的晚年预期!

公立基础医疗体系,在各大城市和人口密集的乡镇,开始逐步建立。

皇家医学院培养出的新式医生,懂得基础的消毒、外科缝合、以及利用科学院研发的简单药物,且开始进驻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立医疗站。

百姓只需支付极低的费用,甚至对于赤贫户完全免费,就能获得常见病的基础诊疗和防疫服务。

虽然还远谈不上后世的全民医保,但这己经极大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疫而亡的风险!

失业救济制度也开始试行。

对于那些因为工厂倒闭、技术革新等非自身原因而暂时失业的工人。

只要在劳务署登记,并愿意接受再培训或安排,就能在一定期限内领取到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救济金。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

此外,由国家财政全额支持的国立育幼堂和荣军及残疾人优抚院,在各大州府被普遍建立起来。

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无人赡养的残疾军人、以及先天或后天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都能在这里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和必要的技能培训,让他们也能有尊严地活下去。

……

赵铁柱,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原本是关中乡下的佃农。

几年前,听闻长安城南的皇家第一纺织厂招工,包吃住还有工钱拿,便带着老婆孩子来到了长安。

刚来的时候,一家人挤在工厂附近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但赵铁柱肯干、有力气,很快就成了厂里的熟练工,工钱也涨了几次。

去年,厂里修建了第一批工人新村——一排排整齐的两层红砖小楼。

虽然面积不大,但通了自来水,部分楼栋甚至还试验性地接入了电力照明线路,晚上能用上便宜的统一供电的电灯!

赵铁柱因为表现出色,第一批就分到了一套!

虽然每个月要从工资里扣除一部分租金(实际上是极低息的购房贷款),但比起以前的窝棚,简首是天上地下!

他的两个孩子,大儿子己经免费进入了工厂子弟小学。

每天背着印有“好好学习,报效帝国”字样的新书包去上学,据说成绩还不错,老师夸他有学格物的天赋。

小女儿也到了进国立育幼堂(相当于幼儿园)的年龄,每天有热乎乎的米粥和鸡蛋羹吃。

妻子则在工厂的后勤部门找了份洗衣缝补的活计,也能挣些钱贴补家用。

晚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桌上常常能见到以前过年才舍得吃的肉。

妻子甚至还用攒下的布票和一点钱,扯了新的细棉布,给全家人做了新衣服。

赵铁柱最大的愿望,是再攒点钱,去供销社买一台红星牌收音机。

听说那玩意儿能听到皇帝陛下的讲话,能听到最新的新闻,还能听到来自长安城的流行小曲儿。

“这日子,搁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赵铁柱常常看着窗外明亮的电灯,摸着兜里虽然不厚但踏实的工钱,憨厚地笑着对妻子如是说道。

“都说当今陛下是真龙天子下凡,我看呐,一点不假!跟着陛下干,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赵铁柱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在大唐新时代浪潮中,生活得到改善的普通家庭的缩影。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高深的治国理论。

但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的完善、以及对未来那份实实在在的希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