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网 > 大唐:开局被贬,我反手狂建帝国 > 第176章 太子监国!雏龙初啼,帝国基业永固!

第176章 太子监国!雏龙初啼,帝国基业永固!

行中,皇家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又递上来一份报告,引发了新的争议。

报告称,他们成功分离并培育出一种极其高效的微生物菌剂。

可以喷洒在农田里,有效杀灭大部分蝗虫、螟虫等主要农业害虫,且对农作物本身无害,预计能将粮食因此造成的损失降低三成以上!

这对于一个以农为本,且人口持续增长的帝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但报告中也附带了风险评估:这种菌剂对某些特定的如蜜蜂、蚯蚓等益虫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未知影响。

且大规模应用后,是否会破坏土壤微生物平衡,甚至导致某些害虫产生抗性,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

科学院内部,也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利大于弊,应尽快推广,以解迫在眉睫的粮食增产压力。

另一派则认为风险未知,需谨慎行事,建议先进行小范围、长时间的田间试验。

这份报告,以及附带的两种不同意见,摆在了李启明的案头。

这不再是简单的执行命令,而是需要权衡利弊、考量长远、甚至涉及科技伦理的复杂决策!

李启明没有立刻表态。

他先是仔细阅读了报告全文,包括那些枯燥的实验数据和风险评估。

然后,他分别召见了支持和反对的两派科学家代表,详细听取了他们的理由和论证。

接着,他又召见了农部、礼部的官员,以及几位来自京师大学堂的伦理学和经济学教授,听取他们的意见。

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李启明在一次专门的御前会议上,做出了他的初步裁决。

“生物菌剂之研发,乃利国利民之大好事,科学院诸君功不可没!然其潜在风险,亦不可不察。”

“朕(代)以为,此事不可一蹴而就,亦不可因噎废食。”

“决议如下:”

“第一,批准进行扩大性田间试验。”

“由农部牵头,科学院配合,在全国选取不同气候、不同土壤条件的区域,设立试验田,进行为期至少三年的对比试验。”

“严密监测其对害虫、益虫、土壤、作物产量及品质的长期影响。

“第二,试验期间,严格控制菌剂的生产和流传,严禁私自扩大使用范围。

“第三,由科学院伦理委员会(新设立的机构)和礼部共同组织,就此类生物干预技术的应用,进行更广泛的社会和伦理讨论,形成指导原则。”

“第西,加大对生态农业、物理防治,如如利用天敌、改进耕作方式等等更安全、更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研究投入。”

这个决定,既肯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又充分考虑了潜在风险,采取了稳妥推进、加强监管、并行研究替代方案的策略。

既没有因为潜在风险而完全扼杀一项可能带来巨大收益的新技术,也没有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贸然推广。

这个处理方式,展现了李启明超越其年龄的成熟、审慎和长远眼光!

也体现了他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执政思路!

会议结束后,无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虽然未必完全满意。

但都对太子殿下这种平衡各方、着眼长远的处置方式,表示了认可和信服。

房玄龄抚着胡须,欣慰地对身边的同僚低声道:

“太子殿下处事稳健,思虑周全,颇有乃父之风,更有青出于蓝之势啊!帝国基业,后继有人矣!”

消息传到正在江南巡视的李恪耳中。

无论是黄河救灾的高效调度,还是对生物菌剂争议的审慎处理,都让他龙颜大悦!

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己经真正成长起来了!

他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帝国强大的机器去解决问题。

更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中进行权衡与决策,如何在高速发展中保持一份清醒与审慎!

两个月后,李恪结束巡视,返回长安。

在太极宫中,他看着眼前更加沉稳自信的儿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启明,你监国期间的表现,朕很满意。”李恪的声音带着赞许。

“黄河救灾,调度有方,处置果断,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安抚了民心。”

“生物菌剂一事,权衡利弊,考虑长远,决策稳妥。你没有辜负朕的期望!”

“儿臣只是恪尽职守,幸赖父皇平日教诲和诸位大臣辅佐。”李启明谦逊地回答。

“不必过谦。”李恪摆了摆手。

“雏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