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李恪拿起地上两个外观相似、但细微处有差别的螺栓,说道:
“譬如这两枚螺栓,单独看,都是好螺栓。但为何一个能拧进这个孔,另一个却不行?因为它们的尺寸,或者说规矩,没有做到完全一致!”
“我们恪州,现在不缺铁,不缺煤,不缺力气(蒸汽),也不缺能工巧匠!”
“但我们缺一套……能让所有零件都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规矩!一套让所有工匠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
“标准化?”墨老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
“对!标准化!”
李恪加重了语气:“我要求,从今往后,神工坊生产的所有关键零部件,无论是蒸汽机的气缸、活塞,还是兵器上的枪栓、扳机,抑或是小到一个螺栓、一个垫片。都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图纸、统一的尺寸、统一的公差来制造!”
“公差?”这又是一个新名词。
“所谓公差,便是允许存在的、极细微的尺寸误差范围。”
李恪解释道:“人手毕竟不是神仙,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准。但我们可以规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
“比如,这个轴的首径,可以比图纸尺寸大不超过半根头发丝,也不能小过一根头发丝。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就是合格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废品!”
“如此一来,只要所有零件都控制在公差之内,那么,无论是由张三还是李西制造,无论是今天生产还是明天生产,理论上,它们都可以——相互替换!”
“想象一下!”
李恪的声音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以后我们的蒸汽机坏了,不需要把整台机器拆开,等老师傅慢悠悠地给你做一个新零件。”
“我们只需要从仓库里,取出一个同样符合标准的新零件,首接换上去,机器就能立刻重新运转!”
“想象一下!我们的陷阵营士兵,在战场上长枪损坏,他不需要丢弃整把枪,只需要从后勤那里领一根标准枪杆,自己就能完成更换!”
“想象一下!将来我们要制造更复杂、更庞大的机器,成千上万个零件,如果都能标准化生产,我们就能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地将它们组装起来!生产效率,将提升十倍!百倍!”
“这,就是标准化的力量!这,就是零件互换的未来!”
李恪的一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在场所有人心中巨大的波澜!
墨老眼中精光闪烁,显然己经领会了其中的深意和巨大价值。
张铁山则是一脸的兴奋和恍然大悟:
“殿下高见!俺明白了!如此一来,咱们造东西,可就快太多了!坏了也好修!”
然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们,却大多皱起了眉头,脸上露出了疑虑和一丝抵触。
“殿下,这……怕是不容易吧?”
一位头发花白、在锻造区德高望重的老铁匠忍不住开口道:
“咱们祖祖辈辈打铁,靠的就是手上的功夫和眼力。”
“这尺寸,差一丝半毫,全凭感觉拿捏。”
“若是硬要用尺子卡得死死的,还要什么公差,怕是十件里也难得有三五件合格的,太浪费了!”
“是啊,殿下!每个人的手劲、习惯都不同,做出来的东西,自然带了个人的印记。”
“若是都做得一模一样,那还有什么手艺可言?岂不是成了……死板的物件?”
另一位擅长精细打磨的匠人也附和道。
他们的担忧,代表了传统手工业者普遍的心态。
他们为自己独一无二的技艺而自豪,习惯了在制作过程中进行即兴的调整和修正。
标准化的概念,对他们而言,不仅陌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个人技艺的一种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