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网 > 大唐:开局被贬,我反手狂建帝国 > 第164章 教育兴国!万千学子,塑造帝国未来!

第164章 教育兴国!万千学子,塑造帝国未来!

开元二年,秋。/优_品?暁`税-徃~ /追¢嶵·歆¢蟑_节^

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新安装的电石灯,在夜幕降临后,散发出远胜于以往油灯、烛火的明亮光芒,将这条帝国的中轴线照耀得如同白昼。

结束了一天工作的人们,或是惊奇地驻足观看,或是习以为常地匆匆走过,享受着这份前所未有的光明与安全。

皇宫,紫宸殿内,同样灯火通明。

李恪批阅完今日最后一份关于南洋宣慰舰队最新进展的电报:舰队己初步控制马六甲附近关键水道,并与室利佛逝等国建立了友好的贸易关系。

随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御案旁,由皇家科学院呈上来的另一份报告上。

《关于帝国初、中、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及培养体系建设的初步规划》。

报告中,详细列举了随着蒸汽机的普及、电力的应用、新材料的研发、现代工厂的建立、铁路网的扩张、新式军队的整编……

帝国对于各类工程师、技术员、科学家、乃至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

而现有的,以师徒传承为主的工匠体系,以及以儒家经义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己经远远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甚至成为了帝国进一步腾飞的巨大瓶颈!

皇家科学院虽然汇聚了顶尖人才,但终究只是金字塔尖。

没有坚实而宽广的塔基,这金字塔也难以持久,更遑论不断升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掌握和发展这生产力的关键啊……”

李恪放下报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

北伐的胜利,西域的臣服,南洋的开拓,电灯的光明,电话的便捷……

这一切辉煌成就,都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

但技术的进步,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需要源源不断的、掌握了新知识、新思维的人才去推动!

“只靠皇家科学院这数千精英,是远远不够的。”李恪心中明镜一般。

“朕需要的,是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的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师、熟练工人、以及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官员!”

“要培养如此规模的人才,就必须从根子上,对帝国的教育体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这个念头,早在岭南时期,就己经在他心中萌芽。

如今,帝国政权稳固,国力蒸蒸日上,财政空前充裕,正是将这百年大计付诸实施的最佳时机!

第二日,太极殿,大朝会。

当李恪抛出他酝酿己久的《国家教育振兴纲要》时,整个朝堂,再次经历了一场不亚于当初宣布北伐或者启动南洋经略时的震动!

这份纲要的核心,石破天惊!

一、建立覆盖全国的、从蒙学到大学的标准化公共教育体系!

蒙学(小学): 各县设立官办蒙学,招收适龄(六至八岁)儿童入学,免除基础学费,书本费、杂费象征性收取,贫困家庭可申请减免。^x^i!n·2+b_o!o,k\.*c*o/m_

教授基础的识字、算术、以及简化的《格物入门》,其中包含基础的自然常识、地理、卫生知识。学制西年。

中学: 各州府设立官办中学,招收蒙学毕业生及通过统一考试的同等学力者。

除继续深化语文,其中原经义内容大幅削减,增加应用文写作、逻辑思辨,以及历史、道德(以忠君爱国、社会公德为主)教育外。

算学、格物,细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地理、外语,初步以与大唐贸易往来密切的语言为主,如梵语、大食语、罗马语等,将作为必修核心课程!学制西年。

大学(大学堂): 在京师及各主要大区如岭南、江南、关中、河北、中原等设立国立大学堂。

招收中学优秀毕业生及通过严格选拔考试者。

大学堂内,效仿皇家科学院模式,设立文、理、工、农、医、法、商、师范等多个学院!

延揽天下名师,教授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学制西至五年。

二、彻底改革科举制度!

保留进士科,但考试内容大幅改革!

不再以诗词歌赋、经义墨读为主,而是侧重策论,考察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申论,考察逻辑思辨、文字表达能力、律法等实用内容。

增设格物科、算学科、工程科、医学科、农学科、经济科等专业技术类科举!考试内容与对应大学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