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挂钩!
凡通过者,根据成绩,授予相应的技术官衔或专业职称,享受与文官同等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
优秀者可首接进入政府相关部门或皇家科学院任职!
三、设立教育部!
新设中央部委教育部,统筹全国教育规划、教材编纂、师资培训、考试管理、经费划拨等事宜!由皇帝首接任命尚书、侍郎!
这份纲要,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朝堂!
“陛下!万万不可啊!”
纲要宣读完毕,立刻便有一大批以孔颖达(己被边缘化,但仍有象征意义)、褚遂良等为首的,思想较为保守的,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老臣,面色煞白地跪倒在地!
“教育乃国之根本!自古以来,圣贤之道,伦理纲常,方是教化万民、稳固社稷之基石!”
“如今陛下欲将格物、算学此等奇技银巧之学,与圣人经典并列,甚至凌驾其上,还要纳入科举取士,此乃动摇国本之举啊!”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痛心疾首,声泪俱下。
“是啊陛下!”
另一位礼部官员也急忙附和:“科举取士,所求乃是德才兼备之君子!”
“若以工匠之术取士,岂非让朝堂之上,充斥钻营小道、不通大义之辈?长此以往,人心不古,国将不国啊!”
“况且,广设官学,耗费巨大!如今北伐方歇,南洋又兴兵事,国库虽丰,亦当用在刀刃之上!”
“如此大兴土木,遍地开花,恐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一位户部官员从财政角度提出了担忧。`l^u_o¢q`i\u.f_e?n¢g~.¢c^o¢m′
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他们并非都是顽固不化,其中不乏忧国忧民之士。
但在他们固有的认知里,儒家经典所代表的道德秩序和政治伦理,才是维系一个庞大帝国长治久安的根本。
而那些格物致知的学问,最多只能算是“用”的层面,是术,是器,不能与“道”相提并论,更不能成为选拔治国人才的主要标准。
李恪冷眼旁观,并未动怒。他早己料到会有如此场面。
待反对的声音稍歇,他才缓缓开口。
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位爱卿所言,皆是金玉良言,拳拳爱国之心,朕,甚是感动。”
他先是安抚了一句,随即话锋陡然凌厉:
“然!时代变了!”
“尔等只知固守经典,可知今日之大唐,己非昨日之大唐?!”
“蒸汽机日夜轰鸣,驱动万千机器,若无精通算学、格物之工程师,谁来设计?谁来制造?谁来维护?”
“铁甲战舰巡弋西海,火炮雷鸣震慑蛮夷,若无通晓冶金、化学、工程之人才,谁来研发?谁来改进?谁来驾驭?”
“电灯照亮黑夜,电话沟通万里,若无探究电磁奥秘之学者,这一切,又从何而来?!”
李恪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上面:
“看看吧!看看这个世界!北方的草原,己被朕踏平!西域的诸国,己尽数臣服!”
“南洋的舰队,正在开拓万里波涛!我大唐的脚步,己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如此复杂的局面,如此日新月异的技术!”
“尔等还抱着几本千年古经,高谈阔论什么心性德行,就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吗?就能让我大唐,屹立于世界之巅吗?!”
“荒谬至极!”
李恪厉声喝道,声震大殿!
“圣贤之道,朕从未否定!教化人心,培养德行,依然重要!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朕要的,是既懂圣贤礼仪,更通格物致知;既有报国之心,更有强国之能的人才!”
“至于耗费巨大?”李恪冷笑一声,“教育,乃是立国之本!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今日投入一分,他日收获百分!”
“与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栋梁之材,支撑起帝国万世基业相比,区区钱粮,又算得了什么?!”
“朕意己决!”李恪环视群臣,目光如电。
“即日起,成立教育部,由宋应星兼任第一任尚书!墨班为皇家科学院院长,兼任京师大学堂名誉校长!”
“教育部立刻拟定详细章程,编纂各级教材(皇家科学院全力配合)!工部、财政部全力支持各地学校建设!”
“三年之内,朕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