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网 > 大唐:开局被贬,我反手狂建帝国 > 第164章 教育兴国!万千学子,塑造帝国未来!

第164章 教育兴国!万千学子,塑造帝国未来!

到官办蒙学遍布各县!五年之内,中学覆盖各州!十年之内,各道皆有至少一所国立大学堂!”

“科举改革,即刻执行!明年春闱,便增设格物、算学等科!与进士科并行不悖,同为国家选拔人才之正途!”

“谁,还有异议?!”

最后西个字,带着凛然的杀气!

面对如此强势、如此决心、并且句句切中要害的皇帝,那些反对的老臣们,张了张嘴,最终还是颓然地低下了头。

他们知道,在这位年轻帝王的宏图伟业面前,任何阻挡,都将是螳臂当车!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务实派官员,率先表态支持!

紧接着,朝堂之上,山呼万岁之声,响彻云霄!

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的,深刻的教育革命,就此拉开了序幕!

在皇帝的强力推动和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下,教育改革的浪潮,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国!

中央财政拨款,加上抄没贪官污吏和部分旧勋贵(不肯配合改革者)的家产,以及日益增长的工商税收,为教育投入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工部利用新式的水泥、预制构件等技术,以标准化的图纸,在全国各地,快速兴建起一栋栋崭新的校舍。优先保证蒙学和中学的建设。

教育部组织皇家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从民间征召的有识之士,夜以继日地编纂新式教材。

《基础算学》、《格物入门》、《化学初步》、《物理现象》、《世界地理概览》、《大唐应用文》……

一本本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新教材,通过发达的印刷业,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师资是最大的难题。

李恪下令,一方面从现有知识分子中,选拔思想开明、愿意接受新知识者,进行短期强化培训。

另一方面,鼓励皇家科学院的研究员、大学堂的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义务支教。

更长远的,则是在京师和各道,建立师范学院,专门培养合格的新式教师。

京师大学堂的建设,更是被列为重中之重!

选址在长安城南风景秀丽之地,规划宏大,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宫殿式的大气和现代实用主义的简洁。

李恪亲自出面,延揽天下英才!

墨班、宋应星等科学巨匠,自然是工学院、理学院的定海神针。

精通算学的祖冲之后人或其他数学家。

医学院则由皇家医学院的骨干组成。

文学院、法学院,也邀请了国内最顶尖的学者。

甚至,李恪还通过鸿胪寺,秘密接触了一些随商船来到大唐的,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等方面有真才实学的西方传教士或学者。

以文化交流、客座教授的名义,高薪聘请他们来大学堂任教。

不过前提是必须遵守大唐法律,不得传播宗教,且核心科技领域严格保密。

一个兼容并包、群星璀璨的最高学府,雏形己现!

与此同时,李恪还顶着一些保守派的压力,下令在京师和几个大城市,试点开办女子中学!

初期招生对象,以皇室宗亲、官员富商之女为主,教授内容除了传统的女红、德容外,更加入了基础的文化课、算学、甚至医学护理知识!

李恪深知,解放妇女,提高她们的地位和知识水平,不仅能将占人口一半的劳动力资源利用起来,更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这一步,虽然阻力重重,但他必须去做!

至于派遣公费留学生,李恪也己有了初步规划。

待海军彻底掌控主要航线,与如罗马残余势力、大食帝国等西方势力建立稳定联系后。

他将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远赴重洋,学习对方的长处,同时,也将大唐的先进文化和科技,传播出去!

短短数年间,大唐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距离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但无数座新学校的建立,无数渴望知识的学子涌入课堂,无数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的人才开始走出校门,进入工厂、军队、政府、科研机构……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更加光明、更加强大的未来!

琅琅的读书声,不再仅仅是之乎者也,更增添了加减乘除、力热声光、氧气、酸碱盐……

工厂里,年轻的学徒们,看着复杂的蒸汽机图纸,不再是一头雾水,而是能清晰地指出每一个部件的名称和原理。

军营中,新入伍的士兵,不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