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网 > 大唐:开局被贬,我反手狂建帝国 > 第73章 天子之忧!封赏拉拢还是敲打压制?

第73章 天子之忧!封赏拉拢还是敲打压制?

甘露殿。?g′o?u\g+o-u/k/s^./c′o-m/

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大唐天子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面沉似水。

他的目光,落在御案上摊开的几份奏疏和密报上,眼神复杂难明。

既有惊叹,也有疑虑,更深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这些来自岭南的文书,字字句句,都描绘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

一座在蛮荒之地拔地而起的坚城,数万安居乐业的民众,日进斗金的独特产业,一支装备精良、战力惊人的军队……

以及,那个一手缔造了这一切的、他曾经不甚在意、甚至有些刻意疏远的三子——李恪。

“恪州……南天王……”

李世民低声咀嚼着这两个词,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

殿下,侍立着几位帝国的中流砥柱,当朝最核心的重臣。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尚书右仆射、杜如晦。

司空、赵国公、长孙无忌。

谏议大夫、郑国公、魏征。

这西人,加上高居御座的李世民,几乎就代表了大唐帝国最高决策层。

此刻,他们都被皇帝陛下紧急召来。

显然,议题便是那个正搅动长安风云的吴王李恪。

“诸位爱卿。”

李世民缓缓开口,打破了殿内的沉寂,声音听不出喜怒。

“关于吴王恪在岭南之事,想必尔等己有所耳闻。奏报在此,都看看吧。”

内侍连忙将几份经过整理誊抄的奏报,分别呈递给西位大臣。

房玄龄看得最快,也最仔细。他那双睿智的眼睛里,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杜如晦则眉头微蹙,似乎在权衡利弊,判断此事对帝国大局的影响。

长孙无忌面色平静,只是在看到“恪州票引”和“自设官署”等字眼时,眼底深处掠过一丝阴霾。

魏征则看得最为认真,不时捋着短须,神情严肃。

待众人都看完,李世民才再次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一丝考较:

“朕的三子李恪,被贬岭南不过半年,竟能闯出如此局面,倒是……出乎朕的意料。”

“平黑风,筑坚城,开商路,聚民心……若奏报属实,此子,确有几分乃父之风。”

他先是看似随意地赞了一句,但话锋随即一转。¨零′点~看,书+ _首^发?

“然,不遵旨意,擅离广州,筑城设州,自命官吏,甚至发行票引……此等行径,是否有些过了?”

问题抛出,殿内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如何评价李恪?如何处置恪州?

这不仅关系到一个皇子的命运,更关系到大唐的边疆政策、皇权稳固,甚至可能牵扯到那敏感的储位之争!

“陛下。”

素以多谋著称的房玄龄率先开口,语气平和:

“臣以为,吴王殿下虽有逾矩之处,然其功亦不可没。岭南之地,自古荒僻,瘴疠横行,蛮夷桀骜,朝廷治理颇为不易。”

“吴王殿下深入不毛,剿灭积年悍匪黑风寨,安定一方,此乃大功!”

“其兴修水利,推广农耕(虽然奏报重点在工商业,但房玄龄认为这是基础),招徕流民,使得数万百姓得以安居,更是难得的政绩。”

“至于那雪盐、白糖、水泥等物,若能推广开来,于国于民,皆有大利。”

“臣愚见,吴王殿下年轻气盛,或有思虑不周之处,然其心,或仍向着朝廷,向着陛下。”

“不若先降恩旨,对其功绩加以肯定、封赏,晓以大义,使其感念皇恩,明确其恪州都督之职乃朝廷所授,将其纳入朝廷体制之内。”

“如此,既可安抚其心,令其继续为国效力于南疆,又能彰显陛下宽仁大度,不计前嫌。”

房玄龄的意见,是典型的拉拢安抚派。

着眼于实际利益,希望将李恪的力量引导到对国家有利的方向上来。

“房相所言,臣亦赞同。”

素有善断之名的杜如晦立刻跟上,补充道:

“岭南距离长安,山高水远,消息传递不易,其中或有误传、夸大之处。”

“吴王殿下既有才能,又有功绩,若仅凭一些未经核实的传闻便加以打压,恐寒了边疆将士之心,亦失了陛下识人之明。”

“不过……”杜如晦话锋一转,更显老成。

“吴王殿下毕竟年轻,骤得权势,身边若无良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