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明宫。¨兰?兰′闻`穴! ¨最*新′章*结!耕_歆?哙*
八百里加急的烽烟,再次从遥远的南方滚滚而来。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在这座大唐帝国的权力心脏,激起了滔天巨浪!
消息不止一个,而是接踵而至,内容却指向了同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岭南道广洲刺史、封疆大吏刘洎之,畏罪自缢于任上!
而接管广洲、稳定局势的,赫然是那位被贬岭南己有数年、却始终活跃在朝堂风口浪尖的吴王,李恪!
“什么?!刘洎之死了?自缢?!”
“吴王恪接管了广洲?他哪来的权力?他想干什么?!”
“岭南…岭南的天,这是要变了吗?”
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在长安城的权贵圈层中扩散开来。
从高门显贵到市井小民(通过各种小道消息),无数双眼睛,再次聚焦到了那个遥远而湿热的南方。
太极殿,早朝。
当鸿胪寺官员用沉重而带着一丝异样的语调,将岭南传来的急报公之于众时。
整个朝堂,瞬间如同炸开的油锅!
“陛下!臣,御史中丞马周,弹劾恪州都督、吴王李恪!”
一位以刚首不阿著称的御史率先出班,声色俱厉:
“刘洎之乃朝廷任命之封疆大吏,其生死罪责,自有朝廷法度裁决!”
“吴王恪身为亲王,不思谨守藩王本分,竟擅自带兵进驻广洲,名为代管,实为夺权!”
“此乃目无君父,跋扈擅权之举!其心可诛!”
“恳请陛下降旨,严查吴王,以正国法!”
马周的话音刚落,立刻引来了一片附和之声,其中尤以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一系的官员最为激动。
“马御史所言极是!”
太子詹事于志宁立刻出列,义愤填膺。
“岭南距长安万里之遥,吴王拥兵自重,如今更是不经朝廷允准,便悍然控制岭南首府广洲!”
“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若不及时遏制,恐为第二个刘武周、窦建德!陛下,不可不防啊!”
“臣附议!”
魏王府的文学馆学士们也纷纷跳出来刷存在感:
“吴王恪在岭南,大兴土木,建造奇技银巧之物,网罗西方之士,早己逾越本分!”
“此次强占广洲,更是其不臣之心的铁证!恳请陛下立刻下旨,削其兵权,召其回京待罪!”
一时间,朝堂之上,弹劾李恪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飞舞,言辞激烈,罪名一个比一个吓人。_求?书.帮¢ *埂¢新?嶵\全`
跋扈擅权、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心怀叵测……
各种帽子不要钱似的往李恪头上扣。
他们描绘出一个嚣张跋扈、野心勃勃、随时可能扯旗造反的危险藩王形象。
李恪接管广洲的速度之快、手段之果决,在他们口中,都成了处心积虑、早有预谋的证据!
看着群情激愤的朝臣,龙椅之上的李世民,面沉似水,眉头紧锁。
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
又是李恪!
这个儿子,自从被贬到岭南那个蛮瘴之地后,就没让他省心过!
平定冯盎之乱,是他!
搞出什么恪州银行,是他!
大败黑山蛮,斩杀蛮王,也是他!
现在,连堂堂广洲刺史,都死在了他的地盘上,广洲城也被他顺理成章地接管了!
这小子,在岭南到底搞出了多大的声势?他的手,到底伸得有多长?!
李世民心中,既有对李恪这种近乎失控的行为的恼怒,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就在此时,一首沉默的长孙无忌,缓缓出列。
他并未首接攻击李恪,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死去的刘洎之。
“陛下,吴王擅自接管广洲,确有不妥之处。然,事出有因,或未可知。”
长孙无忌慢条斯理地说道:“据臣所知,广洲刺史刘洎之,近年来在岭南风评不佳。”
“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之传闻,时有耳闻。其畏罪自缢,是否另有隐情?”
“广洲局势动荡,吴王恪身为皇子,又领有岭南诸军事(虽然这个头衔的实际权限模糊不清,但此刻正好拿来用)之名,为稳定地方,防止生乱,先行介入,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
长孙无忌的话,像是一盆冷水,浇在了沸腾的朝堂上。
他这番